当前位置: 首页>>监督纵横

关于加强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5-09-24 编辑:admin 点击: 2902 次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工作报告。为全面了解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情况,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会前,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志义、副主任陈玉莲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教科文卫工委委员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情况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讨论等方式,先后走访了安徽微威胶件集团、安徽艾瑞德农业装备发展有限公司、安徽松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新瑞重工等几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听取了科技、发改、经信、财政、人社、金融办、人才办等部门(单位)的工作汇报,召开了有15家科技型企业参加的座谈会,并赴天长市考察学习兄弟县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感受很深,启发颇多。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全社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桐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桐城市专利资助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逐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2013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自主创新资金1060万元。2014年落实企业“加计扣除”减税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4372万元。
     二是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产学研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研究中心1家,省级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安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三是科技创新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三年来,全市累计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3项,争取经费支持1100余万元。2014年,全市列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项目9个,安庆市项目库18个,其中5个项目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3560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极大地提升了我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带动能力。
     四是“产学研”成果转化加速推进。三年来,全市共举办和参与重大产学研活动20余次,推进产学研协作项目30多个,获得先进成果30余项,共引导企业与6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安农大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12家产学研基地。截止2014年,全市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70余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46项,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4项,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
     五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2011年以来,全市共申请专利3756件(发明专利1835件),授权专利1347件(发明专利57件),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增强。
     六是科技创新产出贡献率不断增加。201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长20.4%。上半年,全市3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3.31%,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创新中得到有效增强。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纵向比较,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氛围不浓,政策措施还需梳理。一是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氛围还未形成,鼓励和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但政府的工作空间仍很大,相关部门仍需强化引导,先行一步。 二是部门合力尚未形成。一些部门认为科技创新是科技部门的事,研究不够,配合不足。同时部分政策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足,还需进一步梳理整合,并加大落实力度。三是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观念守旧,满足现状,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进行自主创新的紧迫感不强。
     (二)科技投入水平不高,财政支持力度还需加强。虽然我市对科技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受财力限制,财政投入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科技支出占GDP和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依然偏低。同时,由于投入不足,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总体数量较少,层次不高,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创新资源支持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一是部分产学研成果与市场、企业需求结合不紧,能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多。二是科技创新的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现象明显,引导资本市场和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领域还存在一些障碍,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建立。三是科技孵化器平台建设还需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动能不足。四是技术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2014年,全市发明专利年均授权率不到4%,发明专利拥有量和转化率尚需提高。
     (四)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人才集聚效果不明显。近年来,我市制定出台的人才引智政策虽然覆盖面较广,但针对性不强,仍需进一步细化。同时,部分企业人才环境不理想,没有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人才流失率较高。
     二、天长市考察学习情况
     天长市地处安徽东北部,发展基础和经济结构与我市相似,县域经济年度考核一直位居全省十强。其中科技创新工作也亮点频现。科技部门主动作为,强化服务,起步早、步子实,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借鉴和思考。
     一是政策引导。天长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和措施。同时,将科技创新纳入全市“强企”考核指标体系,引导企业依靠创新提升档次,增强效益。
     二是打牢基础。天长市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培育浓厚的创新氛围。该市同“国家科技活动周”同步,每年举行一次科技节,已连续举办25年。今年,还开展了首届“千秋英才”和“创业新星”表彰活动。同时,该市突出“科技创新主体是企业,关键在企业家”,下大气力加强对企业家群体的培训,全面提升企业高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目前为止,该市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已全部培训一遍。今年开始,以科技局为主,组织部、科技局联合把培训工作延伸到乡镇。
     三是拓展外延。天长市政府部门树立“凡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事就是本部门的工作职责”的事业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服务企业发展。聚焦人才、技术、金融等企业发展要素,筹备成立企业家俱乐部,构建企业家俱乐部会员内部短期互助融资平台,推动科技工作创新发展。
     四是创立品牌。天长市连续1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市”、“省专利工作十强县市”、“安徽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市”等称号。科技创新工作已然成为天长市的一块金子招牌,提升了科技工作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力。2014年,全市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占滁州市总量的23.5%和27.04%。
五是构建平台。天长市大力打造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以市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全面推进基础服务、中介服务、人才培训、产学研对接、企业家交流合作等平台一体化建设。天长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于2000年经省科技厅批准、2011年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该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由科技局牵头,吸收社会资金共同参股建设,规划建设面积25000平米。截止目前,中心入住企业88家,累计开发新产品150多项,其中各类专利80多项,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6亿元。
     三、对策与建议
     科技是生产力、竞争力,更是生命力。科技离不开创新,创新引领科技发展,走科技创新之路是目前最现实、迫切的需要,是桐城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桐城弯道超车的必由之路。桐城有人才优势、区位优势、理念优势。市政府应把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一)提升科技政策到位率,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良好的政策支撑是推进科技工作的重要保证。一要加大科技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二要整合政策资源,细化政策措施,积极兑现现有政策,修改制定切合我市实际的优惠政策,分类定位查补政策空白点,着力形成“政策洼地”效应。
     (二)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要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推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鼓励金融部门和社会资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加快新型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水平。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技服务机构为平台,科技院校为支撑,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创新体系。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积极帮助企业推进银企合作,缓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贷款融资困难;引导助推企业上市,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增强自主创新实力。
     (四)着力培养科技型人才,稳步提升企业创新潜力。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表彰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科技人才收入分配体系,提高科技人才的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二要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尽快培养出一支与我市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三要加强企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要加大宣传引导,切实把“招才引智”工作放到和招商引资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全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发展壮大知识产权队伍,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