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监督纵横

关于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6-09-30 编辑:admin 点击: 4836 次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的安排,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我市城市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盛运垃圾焚烧发电厂、乌石路菜市场、北大街、桐城师专摊点群、六尺巷停车场等十余处现场点,实地察看了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等方面的管理情况。召集城市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召开了座谈会,详细了解了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邀请了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陈先锋和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工委聘任委员参加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把城市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整体形象有了明显提高。
     (一)改革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效果
     一是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构建“大城管”格局。2001年我市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2008年成立了市容管理局,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合署办公。2013年我市又成立了以市长挂帅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市公安局、国土局、住建局等二十多个部门负责人以及三个街道办事处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同志为成员。城市管理委员会具有“决策、协调、指挥、监督”职能,全面负责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管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城市管理的日常事务。
     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落实管控责任。强化社会治安巡控。整合特警、交警、治安和派出所警力,将城区14个社区划分巡防网格117个,配备警力117名,设置处警实战单元,提升动态防控水平,震慑现行违法犯罪。同时,组织特警力量开展社会面治安管控“1号勤务”行动,加强对城区主干道、广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巡逻防控。仅今年以来,通过巡逻发现并及时处置各类警情就达56起,调处各类纠纷47起,查处城区违法停车2832台次,配合拆违执法行动19次。突出市容秩序整治。建立“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准、定奖惩”的“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实行市容秩序网格化管理,对主干道“五乱”(摊点乱摆、车辆乱放、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行为进行规范整治。仅2015年就累计整治出店经营行为2896起,处置无照经营3987起,制止“五乱”行为4397起。
     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长效管理。先后制定了《桐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桐城市违法建设网格化防控管理实施意见》、《桐城市市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城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使城市管理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高规格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投资657万元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巡查发现、投诉受理、检查考评等多环节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初步建立了精确、快捷、高效、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同时,为城管执法人员配备执法记录仪,既规范执法人员的言行,又方便案件证据收集和固定,优化执法环境。
     二是强力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共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新建、整合“平安城市”视频监控419路,并将28路城管视频资源接入110指挥中心,建立城市管理二级监控平台,打造城市管理“千里眼”、“顺风耳”。涵盖城区重点单位、重要区域和复杂场所。
     三是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对城区30处路口进行了渠化并设置红绿灯,配套建设电子警察25处,按国标要求重设交通标志300余块,建设停车场6处,在相对宽敞的道路上施划临时停车泊位近900个,设置道路中央隔护栏2000余米。完善了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组建了三家出租车公司和两家公交公司,加速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目前全市共有出租车649辆,公交车129辆,开通了15条公交线路,实现了除鲟鱼镇之外的所有乡镇全覆盖,公共交通结构不断优化。
     四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009年引进中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日处理量达2万吨的城南污水处理厂,市财政按照每吨0.748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前三年分别按每吨0.765元,设计水量的70%、80%、90%作为保底水量拨付补助资金),五年来,市财政共拨付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目前,中央再次下拨专项资金2040万元,启动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后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到5万吨。积极争取中央资金3000万元,支持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在中央资金带动下,盛运集团先后投资近1.5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达5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机组,其中一期工程日处理能力250吨。市政府委托盛运环保利用我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市财政按照每吨6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自2014年9月至今年7月已为我市累计处理生活垃圾10.65万吨,市财政补助667万元。同时,市财政投入2000多万元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添置了大型清扫机械、洒水车、垃圾压缩车等设备,2015年升级改造3座垃圾中转站。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950万元,用于提升我市生活垃圾收运能力建设。
     五是大力推广PPP模式,推进城市重点项目及设施建设。东部新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项目积极探索实施PPP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市仍将采用PPP模式进行地下综合管廊、S465及罗湖大桥建设。通过PPP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
     (三)强化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近年来,围绕解决市民关注的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市容和环境卫生、建设工地、交通秩序、违法建设、五小行业、市政公用设施等专项整治,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一是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建立了大气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污染天气应急领导小组,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大力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凡新上项目必须使用清洁能源,对存量燃煤锅炉实行限期治理。加强工业废气、建筑扬尘规范整治,新上收集、处理设施,降低污染。出台黄标车提前淘汰奖补政策,全面淘汰黄标车。建设空气自动检测站,实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从监测情况看,我市空气质量优良。
     二是强力开展水污染防治。出台《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牵头,各部门密切协作机制。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保护,在境主庙、牯牛背两大饮用水源地,取消承包养殖,成立专门执法队,实行常态化巡查管理,定期开展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三是加强户外广告清理整治。出台《桐城市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方案》,编制了《桐城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店招店牌设置,落实户外广告标准化管理。分阶段对城区杂乱破旧广告牌进行全面清理整治,重点加强合安高速公路桐城段沿线高炮广告整治,共拆除49座,拆除面积达10584㎡。
     四是加强小摊小贩集中管理。实行分类、分区、分段管理,对经批准设立的摊点,限定时间、地点、路段及卫生达标要求。整治取缔日华广场、月辉广场等周边28处大排档、烧烤摊点。在二中、五中、师专等学校周边,划定区域和摊位,实行集中规范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管理工作与省级文明示范市的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一)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管理职能交叉分散。近年来,我市虽然在城市管理体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城管局为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市城管委统一协调的“大城管”工作格局,但城市管理线长面广,涉及部门众多,城市管理宏观调控困难。执法机构过多,管理职能交叉分散。如集贸市场管理涉及市场监管局、农委等部门;城区交通秩序维护、车辆乱停乱放、乱营运等问题涉及交通局、交警大队、城管局等部门;城市规划区内农民自建房涉及规划局、国土局、住建局等部门;违章建筑查处涉及城管局、规划局、国土局以及所在街道办事处等。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交叉现象。借法执法,法律支撑薄弱。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的城市管理法,借法执法的操作性不强,执法手段和力度受限制,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不足。我市文昌街道、龙眠街道没有成立相应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出现“条有权、难办事,块管事、没有权”的尴尬局面,如违章建筑的查处等工作均由街道办事处牵头负责,但是其执法主体资格不合法,辖区负责制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多年来,我市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不配套,硬件设施不健全,破损陈旧等问题,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停车场、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布点规划建设滞后,建设空间不足。如,我市老城区路网结构欠合理,部分路口设置不规范,道路狭窄,机非混行,交通瓶颈多。当前我市机动车数量已突破16万辆,其中小型汽车已将近50000辆,每天在城区行使的机动车约3万辆,于此相对应的是我市城区现有公共停车场共18处,泊位1640个,在相对宽敞的道路上施划有近900个临时停车泊位,总共只有约2500个停车泊位,市区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城区农贸市场仅有6个,其中和平路和红星路两个菜市场由市行政执法局主办,体量有限,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东城菜市场属私人开发,门面全部销售,内部无人管理,部分店面关门,成为名副其实的骑路菜市场。城市地下管网不健全。部分区域雨水管网设计不合理,难以承受较大雨水的侵袭,易发生内涝;污水管网建设不足,雨污分流不够彻底,断头管网多,污水收集率不高。
     (三)难点问题突破不够,管理手段有待加强。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市场外摆摊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夜市大排档和临时市场脏乱差、农贸市场管理不到位等难题仍然存在,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部位卫生死角多,乱停放车辆、城市“牛皮癣”和装修垃圾乱倒未得到有效根治。如:流动摊贩控制难。我市仅食品流动摊贩就达280余户,主要经营早点、小吃、快餐等,总体上表现为“小、散、乱、脏”,目前虽在部分学校附近实行了集中划区域管理,但是在城区人口密集地区仍存在乱摆摊现象,油烟、下水污染环境,摊位阻碍人流影响交通。违章建设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三街一巷”历史文化街区内,违背城市风貌,违法搭建现象仍然存在。在调研中,我们就发现北大街内一处违法建设,北大街变电房的选址建设与老街风貌极不协调。殡葬活动中随意燃放烟花爆竹。这种现象在政府出台了在殡葬改革活动中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等有关规定后有所改善,但是,又出现了新型的车载电子礼炮,噪声污染大,危险系数高。目前我市非法改装礼炮车已达20多辆,且仍有增加趋势,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还没有及时跟上。
     (四)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效果有待提升。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面对城市管理不断出现新形势、新任务,新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尚未及时跟进。一些城市管理难点问题“整治时好一段,整治后老样子”,总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中反复,市民意见较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龙眠街道九铺村民组,有一处垃圾收储站,紧挨东方加油站的院墙。去年曾开展过整治,但是由于没有长效管理措施作保障,致使整治效果显著但不能持久,整治后的阵地很快失守。还有,如占道经营、环境卫生等状况在文明创建期间,搞突击式、集中式整治,加大执法力度,有所好转,但是创建之后容易出现反弹。城市管理工作还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共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群众对城市管理认识程度、支持度、参与度不高,市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管理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继续把加强城市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夯实省级文明示范市创建基础。针对此次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桐城是我家,创建靠大家”、“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加强城市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责无旁贷,全体市民也义不容辞。要紧紧围绕创建省级文明示范市,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微信等宣传媒体,采取开辟城市管理专栏、专题、热线等形式,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举措,反映城市管理的重要成果,使广大市民理解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加强市民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道德意识和综合素质,使广大市民自觉养成关心市容市貌、维护城市形象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市民自治作用,积极引导市民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广泛调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鼓励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进行监督。
     (二)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它担负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使命,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当前,我市要加强规划工作的顶层设计,推进“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县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要加快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进度,在完善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一批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公用设施和市政设施。加快市区地下排水管网、市政道路、集贸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建设,有计划推进旧城区主次干道改造,不断完善园林设施,提高公园、道路绿化管护水平。建立城市管理配套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制度,改变目前基础设施事后补课的被动局面。在新建城市道路、住宅小区、大型场馆、商业街区时,同步规划并优先建设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农贸市场等相关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三)创新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开展城市管理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水平。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使城市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执法有据。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坚持权责一致,依法行政,合理确定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划清部门之间的责任界线,严格落实责任,避免在解决违章建设查处、农贸市场管理、环境卫生整治等难点问题上出现缺位或越位。二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城市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在条块之间、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事前告知和定期通报制度,实现管理的无缝对接,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三要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要建立正常的工作制度、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强化考核、奖优罚劣等措施,调动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及各级政府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四要着力打造数字城管。要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和数字城管为核心内容,尽快推进公安、交警、城管、消防、水电气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数字桐城”应用系统,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网络化、精细化、标准化,构建服务市民生活的高效平台。目前,要加强已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如数字城管、平安桐城监控资源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解决瓶颈问题,提升城市形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攻坚克难,着力解决瓶颈问题,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切实提升城市形象。一要着力解决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流动摊点管理涉及弱势群体利益,关系社会民生,长期以来都是城管部门工作的难点,倍受广大市民关注。建议城管部门从既考虑城市环境美观,又方便群众生活出发,在严禁主干道两侧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加快市场建设的同时,选择适当地段,建设“小贩中心”,实施规范管理。二要着力解决行车难、停车难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章行驶、违规占道、乱停乱放行为,为市民提供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停车场地建设和管理,要按照城市停车场专项建设规划,尽快建设和改造一批停车场。同时,要创新已有停车场和路边停车位的的管理方法,提高停车场地利用效率。三要加强集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要尽快完善集贸市场专项建设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综合性的大型集贸市场。同时要加强已有集贸市场的管理,落实主办方的主办责任,切实发挥集贸市场应有的功能作用。当前政府要加强东城菜市场的改造管理和和平路菜市场的升级改造,下大力气解决骑路集市问题。四要严控违章建筑。城市规划区内违章建筑的查处要进一步明确牵头单位,落实责任主体。对于历史遗留的违章建筑,要结合重点区域的整治改造逐步予以拆除。对于新生违章建筑,要加大查处力度,实行集中治理和拆除。对于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违章建筑,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曝光一起,并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五要加快推进老小区整治和城中村改造。近年来,市政府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较好地解决了老旧小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议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力度,让更多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善。同时要加强已整治小区的管理,巩固已有整治成果。要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扩大城中村改造范围,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环境的根本性转变。六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要严格按照《桐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切实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在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同时,要尽快制定卫生费分配方案。要继续加大龙眠河环境整治,完善沿河污水管网建设,严禁两岸生活污水直排河流。要加强牯牛背、境主庙等饮用水源地的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打捞水面漂浮物,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加强城市管理,既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既是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职责,也是所有部门、单位和市民的共同使命。实践证明,一座好的城市,不仅是“造”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相信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基础上,一定会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