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监督纵横

关于改革完善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6-12-09 编辑:admin 点击: 3166 次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要点安排,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的报告,11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玉莲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教科文卫工委委员先后到太平社区、城郊社区、东盛村、龙眠街道和市卫计委进行了先期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工作汇报,并针对座谈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要求。根据本次常委会议安排,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市政府高度重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与创新工作,不断提升计生工作整体水平,工作方向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行政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育龄群众转变。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基础保障,构建计生服务新体系。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定为“一把手”工程,落实“四个亲自”。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定期听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专题汇报,研究全市计生工作重大问题,部署重点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意见》、《关于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强化部门联动,落实责任要求。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政绩考核、表彰奖励、提拔晋升和评比表彰中,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市卫计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根据计生工作的形势变化,及时提出提高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意见、建议和实施方案,使业务指导准确、及时、到位。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果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到位是根本保证。市委、市政府将各地对计生投入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核,确保计生经费足额到位。市财政每年按上级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及时安排、落实计生工作经费。各镇(街道)建立村级计生专干工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村计生专干待遇不低于村委会主要负责人。据统计,2015年,全市市、镇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167.7万元,高于经常性财政投入增长比例。
     三是强化人员保障。抓好行政管理、技术服务、计生协会3支队伍建设。各镇、街道对新招录公务员,基本安排到计生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保证计生干部队伍的稳定性。目前,全市共有计生行政管理人员156人;妇幼保健计生服务站所人员115人,技术人员占80%以上。同时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全市各村(居)按照总人口3000人以下配备1名专干,3000人以上配备2名村专干,为改革完善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四是强化阵地建设。按照“加强市级、完善镇级、健全村级”及“面向基层、便群众、服务上门”的工作思路,加强市、镇、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阵地建设。截止2016年7月,顺利实现全市市镇两级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技术服务阵地整合、设备整合和服务功能整合。目前,全市设有14个镇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和1个市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制定了《桐城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规范》,功能科室设置及布局均按照国家及省卫计委规范要求进行。
     强化计生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各级信息中心,利用自主研发的《村级人口计生信息直报系统》,架起一条“市、镇、村”三级信息快速传递通道。注重《人口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与移动公司合作建立“计划生育信息互动平台”,每年发送各类短信近15万条。
     (二)突出服务理念,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
     一是全面执行利益导向政策。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决定》、《关于提高计划生育特扶家庭扶助金标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落实国家法定奖励政策。2016年,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优待金3193260元;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7479720元;计生家庭特别扶助金2984280元;独生子女保健费费5017920元;破产及改制企业退休职工独生子女一次性补助804000元。
     二是全面落实计生救助政策。开办《桐城关爱女孩网》,开展“感恩社会·快乐成长”、大学生人口基金发放等宣传服务活动,累计结对资助1124人。每年筹集260万元人口基金,累计用于关怀救助计生困难家庭、助学成才等支出达1466万元。开展计生特殊家庭老年失能评估33人享受计生特殊家庭老年护理补贴,兑付资金115200元。推动普惠政策向计生贫困家庭倾斜,在民政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户救济款,市人社部门的就业培训等政策帮扶中,优先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倾斜。
     三是全面提升优生服务质效。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组织开展家庭发展“十百千”工程项目申报工作,龙眠街道安庆市新家庭计划项目和文昌街道西苑社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中心项目已通过初审并有序运作。建立健全免费技术服务投入运行机制,截止10月底,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6515对,参检率达到85%。全市婚前健康检查参检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参检率、产前检查规范管理率、儿童预防接种率不断提高。出台《桐城市全面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流动人口电子建档率达90%以上,儿童预防接种率98%以上,流动人口计生技术咨询覆盖率和避孕节育免费服务均达100%。优化办事流程,全面推行网上办事,利用电话、QQ、微信等媒体采集资料,进一步简政便民。
     (三)深化宣传教育,拓展优质服务新领域。首先,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服务作用。分别在《桐城报道》和桐城电视台开设《人口与计生》、《人口与社会》专栏,每年刊登计生类稿件百余篇,影响深远。利用桐城交通音乐广播973阳光热线栏目,接听群众咨询电话166条。其次,抓好党校、婚育学校的人口理论培训。年参加培训百余人次,计划生育知识知晓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开展计生知识政策法规宣传“十个一”活动,制作高规格铁制宣传牌十余面,刷新固定性标语、宣传牌、宣传栏千余个。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三下乡”活动,开展免费优生优育知识巡回大讲台,举办有计划生育内容的专题文艺演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营造了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氛围,使新型生育文化深入人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同志因生育政策调整对计生工作认识出现偏差,出现工作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得力。个别地方服务意识不浓,思维固化,还在用老的方法来开展计生工作,导致群众满意率不高。二是基层基础不稳定。基层计生工作错综复杂、迎检压力大,但待遇普遍偏低,人员变更频繁。部分基层计生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与计生工作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三是信息化的工作方式尚未普及,政策宣传手段较为落后,导致群众对一些计生政策了解不透。四是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加大了计生服务管理难度。
     三、意见及建议 
     人口计生工作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重点应在转观念、强管理、优服务上下功夫,推进全市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
     一要强化政策宣传,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要创新宣传方式,依托各类宣传媒体、“文化三下乡”等平台普及人口计生政策,广泛深入开展国情与人口形势宣传教育,进一步澄清一些干部群众对现行计生政策的模糊认识,正确认识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点做好“三个不变”政策宣传,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变,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不变,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不变,保持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要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的问题。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和任务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计划生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以开展“优质服务提升年”等活动为载体,把满足群众生育健康需求作为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的源动力,解决“想服务”的问题。要强化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学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树立“优质服务”理念,以服务质量赢民心、求实效,解决“会服务”的问题。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层计生服务条件,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和各项技术规范,积极探索开展优孕、优生、优育等特色便民服务,提升计生公共服务能力,解决“能服务”的问题。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关心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把人口计生工作与提高群众福利结合起来,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要严格兑现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待政策,继续开展关爱贫困女孩等活动,加大对独生子女死亡残疾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四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行政。一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守法律底线,坚决杜绝因违法行政而引发的计划生育重大案件。二是认真开展社会抚养费征收专项治理工作,依法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切实解决一批“老大难”案件。三是保持查处“两非”案件的高压态势,对涉及“两非”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处理。
     五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卫生、计生资源整合优势,加强市、镇、村三级计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区域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建立“一盘棋”的工作机制,计生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探讨计生服务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相关部门也要拿出具体的、切合实际的、相互协作配合的措施。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强化信息采集和“联动协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