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局长 赵 斌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预算法》和《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的规定,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报告桐城市2013年财政决算,请审查批准。同时,报告2014年1- 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3年财政决算草案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克服结构性减税政策叠加出台、新增刚性支出迅速增长等因素影响,坚持不懈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抓改革,预算收支执行总体情况良好。
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25479万元,占年预算的103.2%,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上划省收入7750万元,占年预算的99.4%,比上年增长19.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省口径)217729万元,占年预算的103.3%,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上划中央收入52385万元,占年预算的93.3%,比上年增长12.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1027万元,占年预算的106.3%,比上年增长19.6%;出口退税14317万元,占年预算的114.5%,比上年增长21.3%)。收入分部门完成情况是:国税征收66020万元,占年预算的94%,比上年增长9.9%;地税征收105491万元,占年预算的109%,比上年增长27.1%;省地税直属分局征收8万元;财政征收53960万元,占年预算的104.8%,比上年增长12.2%。
2013年,我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1027万元,扣除专项上解887万元和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4200万元,加上省和安庆市补助收入167868万元(其中,返还性补助6197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87379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74292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42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044万元,调入资金6914万元,当年市财政可用资金335966万元。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5091万元,结余875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647万元,净结余228万元)。
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实现335091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99.8%,比上年增支47591万元,增长16.6%。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41365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99.9%,比上年增长5.5%。
2、公共安全9836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5.5%。
3、文教科卫125259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6.6%。其中,教育74666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100%,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6.7%。
4、社会保障和就业28051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100%,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7.1%。
5、城乡社区事务54179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78.8%,主要是政府债券安排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资金1亿元等增支。
6、农林水事务45380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9.5%。
7、其他各项支出31021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98.2%,比上年下降16.9%,主要是住房保障等专项支出减少。
2013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39987万元,占年预算的125%,比上年增长29.9%;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9987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29.9%;社会保险基金当年收支平衡。
201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55826万元,占年预算的252.1%,比上年增长82%,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完成148832万元,比上年增长81.6%;政府性基金支出实现163150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79.3%,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155717万元,比上年增长78.8%;上级补助收入7329万元,上解支出5万元,政府性基金当年收支平衡。
一年来,围绕市人大十五届二次会议确定的财政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 以发挥财政职能为突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加大财政性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统筹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一是通过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注重壮大实体经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高度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减负政策,不断激发企业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深入推进“营改增”试点,全年共拨付91万元,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营改增”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创新融资模式,累计投入风险补偿铺底资金2632万元,大力推行工业企业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拨付1567万元,继续实施涉农增量贷款奖励政策。四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拓宽融资渠道,理顺体制机制,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大力支持文化旅游发展。全年共拨付4900万元,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六是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外向型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全年共办理外贸企业出口退税14317万元,拨付工业经济发展等各类专项资金3774万元,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以强化税收征管为主线,确保完成全年收入目标。2013年,财税部门对影响财政收入运行的主要经济指标、财源情况进行分析预测,重点加强对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运行情况分析,摸清影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掌握征收主动权,千方百计完成全年财税收入目标任务。一是立足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强化财源建设,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方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酵母”效应,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技术等方面问题,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发展环境,在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努力使税源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税收收入。二是强化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各项财税考核指标,完善日常财税协调调度机制,不断壮大收入规模,提高运行质量。三是加强综合治税能力。完善考核办法,健全激励机制,切实发挥各有关部门积极性,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四是健全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切实抓好社保基金和土地出让收入征管,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收入。五是促进镇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调动镇(街道)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科学增收的积极性。
(三)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支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精心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全年共投入7.25亿元,完善民生工程建后管养、绩效评价和跟踪问效机制,努力开创民生工程建设新局面,真正让民生工程发挥雪中送炭的政策效果。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支出法定增长要求,巩固财政对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全年共拨付7.47亿元,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发展,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良性运营机制,努力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根据相关政策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落实五保、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众补贴政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四是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构建“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和社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五是加大财政就业资金投入,全年共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372万元,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镇(街道)社区平台建设,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等给予补贴,推动城乡就业创业。六是继续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年共拨付免费开放补助资金177万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七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全年共拨付1072万元,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拨付1829万元,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解决城乡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问题。八是落实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2013年共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扶资金和独生子女保健费1280万元。九是支持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年共拨付326万元,继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防疫、禽肉食品专项检测的财政投入,加强食品药品及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四)以建设美好乡村为抓手,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13年,我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大财政各项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注重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全年共安排及整合各项财政性资金1.2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6000万元,确保美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年共拨付2818万元,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巩固完善村(居)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常态化与长效管理机制。四是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工作。2013年共发放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2.73亿元,农民人均受益420元,比上年增加20元。共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2980万元,兑付农业保险理赔款1474万元,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五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拨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2000万元,安排2060万元启动4.2万名农村居民和农村中小学师生安全饮水工程,拨付农村道路建设资金7850万元,筹措资金2880万元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拨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防汛经费2547万元。六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拨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115万元,拨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油茶)项目资金575万元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及土壤肥力提升项目资金300万元,拨付农林生态科技园建设资金3000万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五)以科学绩效管理为中心,推动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发展的活力、动力。一是完善预算管理改革,细化预算编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支出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和监管力度,扎实做好财政涉企、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三是全面推进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进一步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规范公务消费。四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配置合理、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管理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五是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债务偿还机制,有效强化风险管控。六是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财政资金用在最关键最急需的地方,腾出资金确保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
2013年,虽然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难度加大;二是政策性减税力度加大,刚性支出快速增长,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三是财政支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艰巨;四是我市财政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可用财力增长缓慢,民生工程投入巨大,很多公共财政支出只能做到“广覆盖、保基本、低水平”。对此,我们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积极应对。
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市审计部门对我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根据审计部门的意见,201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财税部门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强化税收征管为主线,确保全年收入目标顺利完成;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社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科学绩效管理为中心,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一年来,财政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将在2014年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二、2014年1-6月份预算执行情况
1-6月份,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8461万元,占年预算的50.4%,比上年同期增长10%。其中,上划省收入4513万元,占年预算的52%,比上年同期增长2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省考核口径)123948万元,占年预算的50.4%,比上年同期增长9.6%(其中:上划中央收入27269万元,占年预算的44.9%,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074万元,占年预算的52.3%,比上年同期增长7.5%;出口退税7605万元,占年预算的50.7%,比上年同期增长26.7%)。收入分部门完成情况是:国税征收30772万元,占年预算的41%,比上年同期增长2%;地税征收63589万元,占年预算的52.9%,比上年同期增长27.8%;财政征收34100万元,占年预算的57.3%,比上年同期下降7.5%。
1-6月份,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74490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60.2%,比上年同期多支12300万元,增长7.6%。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11864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39.1%,比上年同期下降30.4%,主要是龙眠河综合治理项目减支。
2、公共安全3702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49.5%,比上年同期下降18.9%,主要是政法基础设施省补助减支。
3、文教科卫57527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68.6%,比上年同期增长9.7%。其中,教育28224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7.7%。
4、社会保障和就业18499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52.3%,比上年同期增长11.3%。
5、城乡社区事务31144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53.5%,比上年同期增长13.5%。
6、农林水事务29019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93%,比上年同期增长11.4%。
7、其他支出22735万元,占年调整预算的52.3%,比上年同期增长25.9%。
1-6月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4677万元,占年预算的54.8%,比上年同期增长7%;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3513万元,占年预算的52.3%,比上年同期增长9.4%。
1-6月份,政府性基金收入101590万元,占年预算的94.9%,比上年同期增长4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完成979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3%。政府性基金支出872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5%,主要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支出完成857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
上半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部署,按照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立的工作目标,全力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进改革创新,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财政收支预算目标。
(一)依法征管,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税源增长乏力、增收形势严峻等困难,全市财税部门坚持依法主动理财,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一是注重加强部门配合。始终强化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及时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定期分析研究收入入库形势,及时协调解决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切实强化税源管理。加大依法征管力度,加强对重点税源和主体税种的监管,开展专项税务稽查,进一步挖掘税源,清理欠税,促进税收收入增长。三是严格非税收入征管。重点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项目征管,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二)积极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措施有力。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品质,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一是积极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加快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统筹用好工业经济发展、科技等专项资金,累计拨付14850万元支持重点行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二是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积极做好“营改增”扩围工作,累计拨付“营改增”财政扶持资金124万元。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落实好各项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减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上半年补充银桥担保公司资本金5100万元,截至目前市财政已累计拨付资本金15595.8万元。四是继续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及时兑现支持工业园区发展、招商引资奖励等各项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提升我市支柱产业规模化水平。
(三)统筹兼顾,社会民生事业稳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精心组织实施33项民生工程。上半年已到位民生工程资金6.7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3.4%。工程建设类项目全部开工,资金补助类项目按照序时进度和资金性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二是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教育投入法定增长要求,启动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全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连增”。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财政就业资金投入,推动城乡就业创业。四是积极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320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落实好各项财税扶持政策,支持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六是全面实施殡葬服务惠民工程。上半年市镇两级财政已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通过政府给予补助以及对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实行免费的方式,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殡葬改革惠民工程成果。七是及时发放“五老”等特殊群体补贴。根据统一部署,上半年已经启动“老民师”、“老村干”等补贴发放工作。
(四)城乡统筹,“三农”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三农”投入,有效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资源,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农村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在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1515万元,进一步完善美好乡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半年通过“一卡通”发放惠农补贴1.51亿元,支持库区移民等扶贫工作。四是支持农村综合改革。上半年共安排2524万元用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五)机制创新,财政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坚持科学管理,加快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一是积极开展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财政体制调整完善工作,增强市财政调控能力和保障能力。二是继续完善部门预算编制,预算完整性进一步增强。三是推进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财政一体化大平台运行顺利。五是财政信息公开有序推进,4月份市直73家一级预算单位全部面向社会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六是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制度得到加强。重新修订出台《桐城市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规范政府性债务举借、使用、偿还等行为,继续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三、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全力做好下半年财政工作
2014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我市财政增收压力增大,影响我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大的新增税源。尽管一些招商引资的大项目推进成效显著,但受建设周期及固定资产投资进项税抵扣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可实现较大收入规模的新增长点不多。二是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投资规模呈现下降趋势,对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税收的影响将逐步显现。三是随着国家不断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和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滨河公司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减少,非税增收空间越来越小。四是“营改增”继续扩大范围,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增值税6%和4%的征收率下调,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明显加大。支出方面,2014年在确保教育、科技、农林水事务等法定支出增长的同时,33项民生工程配套支出、“美好乡村”建设、殡葬改革等新增支出不断涌现,再加上今年政府性债券及融资平台还款压力倍增,资金来源少,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很大。
(一)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完成既定目标。进一步增强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一是强化税收分析和预测,在做好月度、季度、年度税收预测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分税种、分行业的结构性分析,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二是完善重点税源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税收监管,及时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主要因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三是完善财税部门、镇(街道)及相关单位的协税护税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确保责任到人,序时推进。四是严格规范非税收入征缴,拓展非税收入空间,确保应收尽收。
(二)全力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稳健发展。下半年将强化财政职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化解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活力。一是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采用奖励、贴息、专项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发展。二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东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三是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加快美好乡村建设进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整合旅游资源,协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倾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重点支出。下半年继续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是按政策要求,积极落实民生工程配套资金,加大民生工程资金投入。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的力度。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鼓励创业的政策扶持范围。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投入机制,逐步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四)厉行勤俭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要求,规范“三公”经费支出,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一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清理规范财政项目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二是严格控制和规范庆典、评比表彰、会议等方面的经费支出,把财政资金用在最关键最急需的地方。三是整合专项资金,规范结余结转资金管理,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把节约和集中的财力用于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
(五)致力精细管理,增强体制机制活力。积极稳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构建更加科学的财政管理体系。一是按照全面覆盖、统一规范的要求,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绩效评价、公务卡制度等财政管理改革,切实改进市直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办法,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二是健全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把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三是因地制宜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四是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牢固树立财政“大监督”理念,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五是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六是依法稳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做好2013年决算的公开工作,更加主动接受人大、审计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完成2014年财政预算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坚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精神,坚定信心,不懈努力,一定会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为建设美好新桐城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