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以来,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桐城市青草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13座水库逼近死水位,七成以上塘坝干涸,6条河流断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农作物生长等带来一定影响。
旱情就是命令,旱情就是民情。面对旱情,青草镇农林水支部书记、水利站站长徐振华同志作为一名镇人大代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30多天来,他头顶烈日,在近40度的高温野外,日夜奔走在抗旱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为人民”。
青草镇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镇域面积170平方公里,在田水稻6.5万亩,是个农业大镇,是“青草香”大米优质原料产地。今年54岁的徐振华同志,在基层水利战线一干就是30多年,对青草镇地形、地块和水系情况了如指掌,人们都尊称他为青草镇“活地图”。他和青草镇班子成员一道下沉一线,到村到组到田间地头查看旱情,凭借自己所掌握的业务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因村施策,“一对一”制定抗旱保灌工作方案,细化抗旱水源、路径、措施,竭力当好镇党委政府抗旱技术参谋。
他更是把“找水”的好手,盯紧身边大沙河珍贵的抗旱水源,千方百计想办法为农田找水“解渴”,从河道哪里引水,在何处设提水泵站,输水线路怎么走,怎样节约用水,怎样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怎样节省投入和运行成本,他都一一通过测量和反复计算推敲,找水源找电源,找防渗渠道,合理布局泵站的级数和位置,是他最操心的事。从大沙河李湘闸多级提水到8公里外的三畈、高山村,几十条沟渠埂上都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最多的一天,他在狭窄的渠埂上走了9公里,哪里有闸、涵,哪里渠道不通畅,哪里有落差,哪里电压跟不上,哪里水量跟不上,他摸的一清二楚。与旱情“较量”,与水流“赛跑”,他拼了命地干,在短短3天时间内,8级提水4.5公里长的调水线建成通水,目前主线已完成12级提水,安装水泵19台,总装机200千瓦,每小时向上游输水700立方米,已运行了20多天,有效地缓解了近7000亩水稻旱情。种粮大户们看到他在渠线上汗流浃背、马不停蹄地跑,总是说,老徐好辛苦,为我们分忧,真不愧是将群众牵挂在心头的人大代表。
因人形河断流,梅城村4000多亩农田旱情加剧,他和分管领导一道,指导该村挖河渗打机井,从新渡镇双墩村调水,从上游朝阳村调水,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都是挑战。镇上投资30多万元架设200千瓦变压器、900米长的输电线路和安装机泵,2台装机30千瓦的水泵每小时从大沙河提水1500立方米灌溉农田。从朝阳村永庆泵站调水到梅城村渠线长6公里,历史上也是第一次,沿线矛盾多,困难大,搞得他焦头烂额,分时段调水、分区域调水、分水系调水,他一次次绞尽脑汁优化方案。9月上旬,这条抗旱线已灌溉农田6000多亩。
群众饮用水是头等大事,每接到用水户一个电话,他再忙都细心过问,从水源地水库发电、灌溉放水水位限制到水源地保护,他每日三番五次查询智慧水利平台、安徽省水信息网和青草拦河堰视频监控,通过水位曲线,分析每天消耗水量和能持续供水天数,加强与水厂、村沟通联系,协调水厂取水与大户灌溉放水之间矛盾,赢得大户在大旱之年对保障生活供水工作的支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烈日当空的大地上,在群众期盼的目光中,抗旱还在持续,徐振华同志用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担当积极为抗旱献计出力,真正做到用“水”润民心,用“行”暖民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我为人民”的铮铮誓言。(通讯员:王芳 审核人:方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