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府院之声

桐城法院:以人为本抓调解,情系民生促和谐

时间:2015-08-17 编辑:admin 点击: 2315 次
   ———桐城法院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小结
                 吴问银
     调解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项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被誉为“东方经验”。司法调解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也是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在化解纠纷、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以诉讼形式进入到法院,对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桐城法院坚持以人为本,以“案结事了、胜败皆服、定纷止争”为目标,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树立了独有的调解品牌。今年1—6月份,该院新收各类民商事案件1714件,结案1563件,其中调解762件、撤诉381件,调撤率达到73.1%,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5%,尤其是该院双港人民法庭,上半年调撤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1%,在全省基层人民法庭名列前茅,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为这座“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以借古喻今为切入点,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相传清代大学士张英老家与吴姓邻居为住宅边界的事,把官司打到县衙。张家人写信到京城求告张英。张英收到信后,在信上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豁然开朗,主动撤诉,让出三尺地。吴家见了非常感动,也让出三尺,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桐城法院充分利用这一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文化资源,做活调解大文章。该院创设“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宣扬“六尺巷”故事,启迪人们传承和宏扬和谐礼让的处世之道和做人美德,并落实于审判工作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新渡镇的何、程两家是邻居,因占用楼梯过道发生纠纷,双方推搡中致使何家儿媳受伤,官司打到了法院,从此,邻家亦成了“冤家”。办案法官实地察看现场后,分别约双方拉家常,并适时提到三百年前张英处理邻里纠纷的故事,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只要邻里得和睦,让他三尺又何妨!张英身为宰相都能做到礼让三分,为何我们不能呢?”经过一番开导,程某深受启发,当即表示只要何家把楼梯过道里的砖瓦清除,她就马上履行赔偿义务。对此,何家也表示同意。一起看似难以调和的邻里矛盾就此了结。
     二、以释法明理为着力点,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
     把每一起案件都办得合情合理合法,才能经得起人民、历史和法律的检验。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说:“调解是高质量、高效益的审判,调解是高水平司法能力之体现。”因此,调解绝不是“和稀泥”,也不是向当事人“妥协”损害法律的尊严和法院的威信,而是对和谐共进良性社会关系的执著追求,是融情、理、法于一体的高质量的审判,一份温暖的调解远高于一张冰冷的判决。有些婚姻家庭、“三费”案件,当事人不过是由于家庭琐事或者一时之气而产生的矛盾,从内心深处来讲,双方都是愿意和好的,也都希望法院帮助他们找个台阶下。法官在依法的前提下,运用情理交融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把握当事人形成纠纷、产生矛盾的焦点,寻找利益平衡点,善于渲染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友情,激发当事人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引导当事人回顾过去亲情的可贵,反思当前反目成仇给双方造成的情感伤害,促使当事人逾越利益的差异和冲突,寻找最佳解决纠纷方案,不懈地追求“案结事好”、“胜败皆服”的和谐社会效果。
     “不行就再捶一把,十有八九能成。”这是女法官余月红的办案心得,在她认为,调解一个案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行的,需要法官的真心、耐心和信心,在释法明理的基础上,用情理法交融引导当事人化解纠纷。在一件久拖未决的离婚案件中,余法官帮助他们回忆夫妻生活中“温暖的时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被告流泪的刹那,动员他当场向妻子写保证书,以求得妻子的谅解。被告当即写出了“夫妻和睦、孝敬父母、不赌博…”等内容的保证书,双方重归于好。多年来,正是这“再捶一把”,挽救了许多濒临破裂的家庭。
     三、以化解矛盾为关键点,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
     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和为贵”的思想。张英对“和”字的感悟,是他多年的实践总结,他说,“福之兴,莫不本于家室。夫福非和不致,和非积不成。”人生与社会,小家与大家;和为贵,和为安,家和万事兴,邻里和谐社会才安宁。桐城法院始终把调解作为结案的首选方式,将化解社会矛盾,定纷止争,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办案的最高境界与终极目标。调解调解,调是手段,解是目的,而矛盾的化解,也就是“和”的实现。调解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和”的过程。因此,调解过程中,无论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和解”。
     一个小小的建议使一起案件峰回路转,再一次让张法官感到调解的重要。安徽扬帆机械公司诉宁夏中强威普公司承揽合同纠纷一案中,双方董事长因赌气,致使矛盾尖锐对立,一时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庭审结束后,张法官和被告代理人田律师交谈中得知他是宁夏人,尽管是第一次来桐城,却对“六尺巷”的故事也有所耳闻,便建议他去六尺巷实地看看。田律师看了以后,对张英谦和礼让的胸怀十分敬仰。张法官不失时机地说:“都是企业负责人,不能因为赌气而影响了自己及企业的声誉,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为什么不能和张英一样大度豁达呢?双方都把精力腾出来放在事业上不是更好吗?”田律师同意张法官的说法,表示回去做委托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爽快履行。当事人之间不以打个输赢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宗旨,解决争议比判定是非更重要,我活你也活,而不是“你死我活”,成则双赢,不成则无输。大家重点向前看,不回头看,不计较以往的对错。有时候“不打不成交”,通过调解程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结局,双方都能体面地下了台阶,并且能在日后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公平正义是法院之根基,法官之灵魂。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从最近查处的腐败官员的所作所为来看,常因一己之私,致生侥幸之心。心无所畏、言无所戒、行无所止,总之是眼里有权、目中无法,总以为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属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伸手必被捉”。
     桐城法院打造廉政文化长廊,告诫全体法官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纪律。把“六尺巷”作为一把人生的尺子,经常拿出来量一量,知进退、明得失,做到坦荡做人、谨慎用权,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百姓,俯仰无愧于天地间。经常去六尺巷走一走的院长夏风说:“常走一走六尺巷,能走出天宽地也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