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指导,对安徽的发展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坚持”“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耸立起新航标、锚定了新坐标、擘画出新目标,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现根据要求,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谈三点认识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人大是党领导下的重要政治机关。作为人大机关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牢政治方向,加强党性锤炼,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把讲政治作为生命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全党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工作中,不论身处哪个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做到心中有大局、工作为大局、办事顾大局,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坚决服从市委和常委会党组的各项决定,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市委和常委会党组各项工作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同时,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规矩放在心中,切实贯彻好《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做到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
二、擦亮桐城教育品牌
推进桐城高质量发展,振兴桐城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基础工程,必须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格局。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改革,集中力量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政府办教育的法定职责,保证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要加大高中学校负债化解力度,减轻学校办学压力。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分步普及学前3年教育。
(二)整合教育资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制定落实符合我市实际的全市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以及一系列专项教育发展规划,如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中小学教育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资源整合规划等。要制定实施中小学校、幼儿园布点规划,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坚持用规划来指导学校兴建、改造和发展,避免重复、无序投入。要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加快幼儿园的建设进度,以公办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要结合教育布局 调整,盘活闲置教育资产,推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确保处置资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快速推进“三通两平台”项目实施,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开展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项目研究与实验,推进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在线共享。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控”,建立健全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严禁其他单位挤占挪用、随意抽调借调教师等现象,清理违规在编不在岗人员,提高编制使用效益。探索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逐步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建立教师补员长效机制,按照进出平衡、先进后出和“省考县管校用”原则,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建立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推进轮岗交流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探索建立中小学城镇教育“区域联动,整体推进,共同发展”教育联盟模式,引导教师由城区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势学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加强有偿家教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真正体现“优教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破解职称评聘难题,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实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条件,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优先解决骨干教师职称申报资格。对已聘人员教学实绩的定期量化、跟踪考核,对于无法胜任新聘职级的人员予以低聘,打破职称聘任终身制。
三、打好旅游文化牌
桐城作为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下一步,我们要推进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响桐城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发展软实力。
(一)强化规划引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和思路,由“各自为政”到“合而为一”。要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着力抓好《乡村旅游规划》、《桐城市老城区“三街一巷”旅游规划》、《龙眠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指导重点领域和重点景区开发工作,并对全市旅游标识、导游词、旅游风光片等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二)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抓好重点旅游景点的观景平台、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景区品质提升。完善景区停车场、旅游公厕、集散中心和标识系统建设,提升服务接待水平。加强文化旅游融合,深挖地方文化特色,着力推出一套地方文化丛书、一个节庆品牌、一本旅游画册、一首城市歌曲、一句形象口号、一部形象宣传片、一个故事传说,提升我市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旅游项目建设中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通过创意开发,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既有鲜明文化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和广谱消费性的文化休闲娱乐产品。完善政策支持,设立专门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开发。扶持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和项目,培育文化旅游载体,打造精品线路,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完善旅游项目库,强化动态管理,对库中项目及时进行充实、完善、更新。
(三)加强宣传营销。委托专业信息科技公司和旅游营销公司,利用互联网+,建设城市智慧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信息门户网、智慧旅游网平台、旅游微信公众号、智慧旅游服务号等平台的运营、品牌包装、活动策划。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进与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圈内城市的旅游合作,加强资源互补,共同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实现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互利共赢。加强重点客源市场推介,在巩固省内及周边城市客源市场的同时,针对沿江城市、高铁沿线等客源市场,采取旅游形象宣传、与当地旅行商合作,以及旅游宣传进机场车站、进宾馆酒店、进学校社区等方式,开发针对性强的旅游线路,广泛吸引客源。
(四)突出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展行业创建,进星级旅游饭店、星级旅游餐馆、星级农家乐、省级优秀旅游乡镇创建,提升地区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按照“统一规范、依法行政、各负其责、整体行动”的工作原则,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旅游市场监管,确保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定期开展旅游景点环境检查,与涉旅企业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完善旅游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旅游安全事件应对处置能力。